汉字文化
当前位置: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
灿烂的汉字文化

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,从有系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书体汉字,汉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,直观上有了很大的变化。汉字形体的演变大约有六个时期,下面我们可以一起了解一下。

最初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,甲骨文又称卜辞、殷虚文字等,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。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、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、比较早期的汉字。它虽然已成体系,但字形还多不规范,算是“古文字”的一种。




接着出现的是西周时期盛行的金文,金文又称钟鼎文、铜器铭文等,是古代铸(少数是刻)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。钟鼎文以大盂鼎、毛公鼎、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,相比于甲骨文,金文的符号性增强,趋向定型化。

出现在金文之后的西周中后期的规范字体,汉代以后称为“籀文”。籀文主要指“大篆”,这种字体更加线条化和规范化。

籀文字体写的更加工整,笔画趋向平直,就形成了早期的“篆文”。这种字体主要在关西,也就是今天陕西一带使用。篆文最精美的形式是小篆,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 “书同文” 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。小篆相比于前代汉字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,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,笔划不论横竖曲直, 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,笔划的分布均衡匀称,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。

篆文写的快一点,笔画不那么工整,就形成了早期的隶书。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、史书、八分,是以点、横、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。初创阶段的隶书还带有小篆特点,被称为古隶或秦隶,后人改良后的隶书是成熟阶段的隶书,称为汉隶。汉隶是汉代官方的正式字体。

隶书在东汉晚期出现新写法,在行书、草书等笔画的影响下,酝酿了至今仍在使用的楷书体汉字。欧阳询、颜真卿等书法家都是楷书体汉字的杰出代表。

汉字形体是不断演变的,那么在纸张出现之前,我国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是什么呢?纸张又是何时出现的呢?

在纸张出现之前,我国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简牍。“简”是竹子做成的长条形木片,一般比较窄,只能单行写字。考古发现也有比较宽的长条形木板,称为“牍”,可以多行书写,但是数量比较少。

除了简牍,历史上还有很多物品被用来写字,比如:玉璋、瓦当、青铜器等等,写了字的丝织品被称为“帛书”。

纸张的出现,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。根据考古发现,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。但是质地粗糙,且数量少,成本高,不普及。东汉时有一个名叫蔡伦的人,他改进了造纸术:用树皮、麻头及敝布、鱼网等原料,经过挫、捣、炒、烘等工艺制造纸。这种纸,原料容易找到,又很便宜,质量也提高了,逐渐普遍使用。为纪念蔡伦的功绩,后人把这种纸叫做“蔡侯纸”。这种纸就是现代纸的渊源。

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,下一个取代纸的书写载体又是怎样的呢?除了汉字的形体演变、汉字的书写载体变化,我国的姓氏也和汉字有着有趣的关系。

我国古代的姓氏,界线十分明显。因为“姓”字是从“生”分化出来的,所以表明“姓”最初的词义就和出生有直接关系。同一个姓的不同分支,就是“氏”。古人说“因生以赐姓”,给同姓的宗亲分一个地盘,给他们一个相对独立的家族地位,并赐给他们一个“氏”。班固在《白虎通义》中指出:“崇恩爱,厚亲亲,远禽兽,别婚姻”,而“氏”的主要功能是“贵功德,贱伎力”。“别婚姻”是“姓”的第一动机,因为具有相同血缘的男女结婚后,可能导致其“其生不蕃”,所以要求“同姓不婚”,而“氏”则主要在表彰其功德。

东周以后“姓”和“氏”的界线逐渐模糊,到汉代,姓和氏已经常常混用。截至今日,姓与氏我们早已不做过多区分。姓氏的传承与血缘作用仍在,却已不像中国古代那样遵守严格的规范了。

安阳地处河南,又有着殷墟文化作为根脉,姓氏与汉字文化更是因此交织。

汉字文化传承千年,源远流长,经久不息。它是我们的根脉,它的发展演变,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。从商代的文字到现在的楷书字体;从最初的竹简,到现在的纸张;从“百家姓”到现在得“万家姓”,一个民族在壮大,一种文化在传承。汉字文化,以他顽强的生命力,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文化的瑰丽与绚烂,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!

1.源远流长:水源很远,水流很长,比喻历史悠久。

2.追本溯源:追求根本,探索源头,比喻追求根源。

3.整齐划一:形容协调一致,有秩序。便可用来形容篆书。

4.不刊之论: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。也作“不刊之说”。

5.挥毫命楮:毫:毛笔;命:使用;楮:木名,可造纸,借指纸。指开始写作。从楮字的释义来看,我们不难发现,此时已经出现了造纸术,出现纸张。

6.许结朱陈:朱陈:古村名,内住朱、陈两姓,世代互相联姻,比喻同意结成婚姻。这一成语与我国的姓氏息息相关。例如,“陈”这一姓氏。陈姓,是中华姓氏中相当古老的姓氏,其源流也有很多支,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妫姓所改。

7.矫若惊龙: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。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中写道:“尤善隶书,为古今之冠,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”

8.余音绕梁:歌唱停止后,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,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,耐人回味。

9.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:形容学问广博,无所不知。《敦煌变文章·伍子胥变文》中提到:“吴国贤臣伍子胥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文经武律,以立其身。”

10.百步穿杨:能在百步之外射中选定的杨柳叶,形容射击的技艺高超。

11.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: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,并经媒人介绍。明代汤显祖在《还魂记·婚走》中写:“秀才,可记得古书云:‘必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’”

12.求签问卜:意思是祈求于神灵,求决于占卜。